蘇建銘醫師是位台灣特別的醫師,是唯一具有公務員資格的盲醫師,目前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
一場意外讓蘇建銘失去了視力,但他坦然接受上天給他的這樣的安排,也繼續熱情擁抱生命。
蘇建銘並非天生視障,在他26歲、從高雄醫學院畢業的那年,突發的意外讓他失去了雙眼,導致
全盲。在黑暗的世界裡,蘇建銘開始從人生的終點,死亡,來思索事情。「每個病人都是我生命的
導師,藉由生命痛苦的分享與交流,更加了解真正的快樂,應是追求心靈的滿足,不受外界物質、
五官的干擾,如此才能自由享受快樂...」
缺了眼睛,並不代表生命失去光彩。蘇建銘更積極擁抱人生,別人看一個病人可能花5到10分鐘,
他卻花半小時到一小時,耐心地進入病人生命世界,幫助他們受苦心靈,把快樂建築在提升自己
心靈的他,只希望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蘇建銘說,他不只是精神科醫師,更是與病患一起心靈
成長的朋友。
蘇醫師提出的挑戰計畫,是以他自身的經歷,輔導一些後天失明的病患與家屬,用積極的人生態度
面對未來,因為「雖然隨著雙眼失去而崩塌了,但不代表人生快樂的城堡再也不能建立起來,因為
還有一顆心,可以繼續享受生命...」
93年下半年開始,他規劃一系列「生命教育」課程,藉由專業心理治療與自身的經驗分享,和每個
生命一同成長與互動,幫助他們受苦心靈。把快樂建築在自己心靈提升的他,只希望自己的生命無
遺憾。蘇建銘說:「他不只是精神科醫師,更是與病患一起心靈成長的朋友。」
個人生平重要歷程
蘇建銘生長在台南縣下營鄉的書香家庭,父母都是老師,他從小到大,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父母
的期待下,他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七日,「我記得那是一條寬只有十公尺的路,有一台中型堆高機在路旁,夾著有
六公尺長的鋼板,後來得知是在施工。我經過時,就那麼巧的被像菜刀般的鋼板切進我的兩眼。」
剎那間,只感覺天昏地暗,想張開眼,但雙眼不聽使喚,他順手摸到眼部流出的稠狀液體,他知道
那是血,但不覺得痛,他提起心力,等到被送至醫院並告知護理人員親有的電話後,才昏了過去。
醫生的研判並不樂觀,他的整個眼球破碎,經緊急開刀及住院治療才又從腦膜炎的中樞感染中脫離
險境。他的左眼真的看不到,但右眼還殘留光覺,不過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右眼的視力也一點
一滴流失;當時適值農曆年前的隆冬,外面的寒流正好反應他的心情。
起初,他一樣的會感到難過,但是因為藉著黑暗與死亡的連結,他開始注意到生命的意義跟價值,
在反省這一生的前二十幾年的生命歲月後,他希望更珍惜未來的生命,他專注的焦點從在意是否
看得到轉移到如何過生命才有意義與價值。希望到了人生的終點回顧這一生時,才不會覺得白過、
不會遺憾!在適應失明的過程中,這種思考成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蘇建銘的獨立行動能力是在民國八十四年開始,在找到生命的宗旨與意義後,當時恰巧遇到新莊
「盲人重建院」舉辦空前絕後為期兩週(過去的課程是兩年,他曾因時間過長再三考慮後卻步)
的「定向行動」及「日常生活訓練」。他把握住機會,急切地想提昇自己走出去的能力。
他的事業從民國八十五年---失明七年後才正式起步,他很幸運的得到師大研究生的協助,他們
願意當他的家教,主動為他複習功課,並幫他把預定考試科目的重點錄成三十卷錄音帶;放榜時,
居然同時考上台灣師大特教所和高雄師大特教所。就在他選校就讀時,高雄婦幼醫院通知他上班,
對蘇建銘來說簡直雙喜臨門,所有的障礙瞬間消失,雖然歷經幾番波折,延遲他七年的行醫時間,
但走進醫院穿上白袍的那一刻,他更堅定了人生的方向,在感恩心中,更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蘇建銘在高雄婦幼醫院擔任婦產科心理輔導及醫療諮詢工作,一年後轉到台北市立療養院當精神科
醫生,在決定當精神科醫生前,他曾到「張老師」受訓,包括諮商技巧和盲用電腦的應用改良。
蘇建銘醫師除擔任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外,更利用下班時間從事多種身份的志工(如盲人志工,
癌末安寧病患精神心靈志工,小學生及青少年德育輔導志工,宗教心靈撫導志工,心靈回溯療法志工).
同時,他也應邀到各級學校、機關、團體、以及各種媒體來分享生命的故事,透過精神醫學與
心靈的體會與學習,來與其他的生命交會,並互放出光亮!
蘇建銘醫師(高醫第28屆校友),民國78年,他車禍出事致全盲,十幾年來,他不僅奮力的活,快樂的活,
更重要的是熱心的活,他說,每個病人都是他生命的導師,藉由生命痛苦的分享與交流,更加了解到
真正的快樂,應是追求心靈的滿足,不受外界物質、五官的干擾,如此才能自由享受快樂。
- Oct 03 Sat 2009 10:46
盲眼醫生 亮眼人生---蘇建銘
- Oct 03 Sat 2009 10:36
視力漸逝 小六不自棄 〔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
即將是驪歌輕唱的畢業季節,對於基隆市成功國小的王培根來說,雖然罹患先天性視網膜剝離的
遺傳性病變,但是對自己的前途,他可不想放棄,仍打算進普通國中繼續升學,一路唸到研究所、
拿到碩士學位擔 任特教 老師,再回過頭來幫助和他一樣看不見的學生。
「我從來沒看過像培根一樣的學生,即使眼晴看不到,卻依然奮發上進、用功向學,成績始終保持
班上前3名!」6年5班的導師陳木輝這樣形容培根,同學們對他更佩服得不得了,陳木輝說,培根
視力還算正常時,遇同學向他請教學業,都不厭其煩為同學解釋,如今他視力受影響,同學們都
爭當他的小手杖,幫他盛飯菜、協助他上廁所、上下學。
培根因家族性遺傳,跟爸爸一樣從青少年開始視力退化,已經全盲的父親從事按摩,維持全家的
生計,培根在小三時,還有一眼視力正常,但小五下學期,視力惡化,眼睛只對光有微弱反應,
無法看見明確的影像。
在師長和同學的眼中,培根個性樂觀開朗、勇敢面對人生逆境,但私底下培根坦言:也有自怨自艾
的時候,尤其是當醫生告訴他,視力會愈變愈差,必須避免激烈活動時,他只能坐在一旁看其他的
同學打球,忍不住哭著埋怨老天對他不公平。但是父母、師長不斷鼓勵他要面對現實。
他記得課本上說「不要珍惜已經失去的東西」,如今培根會笑著告訴別人,「很多事情不只可以靠
眼睛觀察,還能靠手去觸摸、靠耳朵去聽,一樣可以清楚感受。」雖然培根看不見未來,但對自己
的前途不放棄,他打算一路唸到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擔 任特教 老師,再回過頭來幫助和他一樣
看不見的學生。
基隆市教育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組長鄭美滿說,特教中心為培根量身打造的教學課程(IEP)包括
適應性體育、定向行動指導、盲用電腦操作教學。培根對自己有信心,一方面是輔導他的老師當中
有兩位也是視障者,以身作則帶領培根學習和適應看不見的新生活。不僅如此,培根即將就讀的
成功國中,輔導室特教組即向學生進行宣導,請大家用愛和關懷來接納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