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這關於你我和自己子女以後的成功與否)!
請仔細慢慢閱讀:
在某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的青年企業家。
節目漸近尾聲時,按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麼?』
沉思片刻之后,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12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
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
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 。
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說以他的思維 方式看來是漏洞。
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
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4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
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
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地 開發亞太市場。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憤怒。
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中國人。
最後一次,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
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
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下面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相反,我們很重視你。
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
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
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們
所要找的人。』
『那為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為貴公司所用? 』
『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有3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
『我不否認這個。但為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一個多次在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小事?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
我們注意到,第1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1個星期,
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你補了票。
但在這之後,你又2次逃票。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
我相信在被查獲前,你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
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
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
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
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雇用你,
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
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最後提到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 的空白。(但丁)』
希望有看到這篇文的人,都能改掉"台灣人"這存在已久的「惡習」。
要做到「自我要求」,才能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
- Nov 18 Wed 2009 10:19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
- Nov 18 Wed 2009 10:00
Proactive Behavior 前攝行為
所謂前攝行為---意即:
遭遇困境時,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
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
男孩兩歲的某一天早晨,丈夫出門上班之際,
看到桌上有一瓶打開蓋子的藥水,不過,因為趕時間,
他只大聲告訴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
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卻忘了丈夫的叮囑。
男孩拿起藥瓶,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
覺得好奇,於是一口氣都給喝光了。
藥水成份劑量很高,即使成人也只能服用少量。
由於男孩服藥過量,雖然及時送到醫院,
但仍舊迴天乏術 。
妻子被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呆了,不知如何面對丈夫。
更害怕丈夫的責難。
焦急的父親趕到醫院,得知噩耗非常傷心,
看兒子的屍體,望了妻子一眼,
然後說了四個字。
作者讓讀者猜猜,這丈夫說了四個甚麼字?
答案是: I love you, darling !
作者說:這種反應稱之為 Proactive 的行為
前攝---即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作者讚揚丈夫是人類關係的天才!
因為兒子的死亡已成事實,再多的責罵也不能改變現況,
只會惹來更多的傷心,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兒子,
妻子也同樣失去了兒子 。
這則故事,主要的是在彰顯人類有能力選擇「自我層次」!
面對一件不幸的事件,你可以大發雷霆,怨天尤人,
甚至責難一干人等,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有絲毫改變!
不幸的是,它只會伴著你往後的生活,
負著疤痕的活下去。
相反的,
如果能放下怨恨和懼怕,換一個角度看事情,勇敢的活下來,
可能事情的境況原來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遭,
這就是作者所要闡釋的Proactive Behavior(前攝行為) 。
佛家也常說:「由內心來轉變境界,
而不是讓身外的境界---影響內心的清淨與智慧。」
很簡短的故事,
但是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
而且又能夠在真實的生活中實踐,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當我看到那句『 I love you, darling! 』的時候,
心中感概萬千。
多麼簡單的一句話,但要有多久的修練、多大的包容、
多深的人生智慧,才能在那種時刻說出如此令人動容的一句話。
其實,個人在遭逢不幸的事件時,
如果不能選擇---最適當的方式去面對,
又怎麼能面對未來以及週邊的人、事、物呢?
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
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
而, 遭逢一切事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與你分享,共同勉勵~~
祝福朋友們永遠順心!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