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管你是哪一個年代的,相信---你的爸媽曾經對你說:「把那個恐怖的音樂聲關小。」
儘管我們從前很篤定,偏要把音樂聲開到震耳欲聾的高分貝! 甚至我們當時也對自己保證
---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絕對不會像父母那樣。

結果怎麼回事呢?我們最後還是把音樂聲轉小了,不是因為奉父母之命,而是
因為音樂聲實在太吵!所以你或許要想:為什麼我們大家都要經歷這種的壓力?

常聽到的理由是,在轉型為大人的旅程上,青少年需要和父母爭辯與對抗。
也有人認為:就是為了爭奪主控權---父母原來享有控制權,而孩子也想要擁有控制權。
或許真是如此,但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有必要把每個人的生活都搞得很悲慘嗎?
父母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會改變每個人的行為及精神狀態。

父母對待青少年的方式,基本上可歸類為下列五種類型。
請從中選擇足以效法的類型,這並不需要具備高深的學問。

1.怒氣型的父母
青少年子女的行為讓父母發狂,然後父母就會回以咆哮、命令、和說教,或者說些
你多麼令我失望、你真可惡、、、,然後問說自己究竟造了什麼孽要遭受這種報應。

對青少年大吼大叫會導致一種後果:被他們吼回來。命令會導致孩子爭辯,用力摔門,
完全藐視父母,然後一走了之。這樣的父母正逐漸走向和青少年孩子溝通完全中斷的情況中。
而且,不斷告訴任何人(小孩子、青少年;或者成年人) 他們有多糟糕,以至於造成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結果。

2.控制型的父母
這是那種從來不讓孩子對自己生活中的任何部份擁有主控權的父母。他們拒絕讓孩子
負起任何責任,也不讓孩子因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而受苦。
這些青少年長大以後沒有辦法自己做決定,或者沒有辦法離開父母過完全獨立的生活。
我們若不允許孩子學習某些行為會有特定的後果,那他們就沒有能力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
這樣會調教出很可怕的成年人來。

3.置之不理型的父母
當十多歲的孩子一開始想脫離父母的時候,這些父母就喜不自禁地對他們的孩子撒手不管,
認為他們教養子女的日子已經過去。這些孩子就在沒有父母支持與指導的情況下自我掙扎。
他們可以在很少、或是毫無管教的情況下在任何時間見任何他們想見的人,而且來去自如。

「不插手」式的教養方式會有嚴重的後果。這使青少年抽煙、吸毒、酗酒的危險性倍增。
缺少愛護和關心的他們,容易導致使用暴力、陷入憂鬱與焦慮,
甚至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

4.過度溺愛型的父母
這些父母在家中的青少年還在孩提時期就沒有為他們訂定好界限,
除了正面的注意力和管教,孩子要什麼有什麼。
父母整天跟在孩子後頭跑,認為孩子只需要有人接送和供給金錢,
他們總是很慷慨地滿足孩子對金錢的需求。
青少年也因此對待父母以及跟父母講話的方式無形中就不尊重。
這樣的青少年需要的是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而不是可以任意填寫的空白支票。

受人尊敬型的父母

這樣的家長以傾聽、訂定規範、商量、信任、支持與鼓勵的態度來尊重家中的青少年。
這些青少年能被賦予責任但也被教導,他們的行為總有後果可循。

和雙親或是父母中的一位有親密關係,而且感到被信任、被愛,也受到支持的青少年
通常和父母會有很棒的關係(這個結果真的已經在青少年的行為研究中獲得證實)。
這些孩子能夠嘗試自己新的獨立經驗,也會在這種受到支持的人際架構中繼續發展和成長。


有一些基本要點,每位青少年的家長都應該牢記:

‧保持冷靜。在回答孩子的請求前,做幾個深呼吸。最要緊的是避免大聲吼叫。
‧不要捲入和孩子的爭辯中。與其辯贏不如學習緊閉雙唇走開。
‧儘可能和孩子商量、協調,而避免說「不」。
‧當你必須說「不」的時候,要當真!而且不要因為受孩子脅迫而改變心意。
‧盡量舉例來突顯議題,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避免用挖苦譏諷的口吻。
‧保持幽默感,笑聲有助減輕壓力。
‧試著改變問問題的措詞,像是把「功課做完沒有?」改成「功課做得如何?」
‧盡可能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扛起責任。
‧告訴孩子,你信任他們會做出對的事情。
‧盡量對他們的朋友,還有他們的意見和夢想,抱持熱心而且正面的態度。
‧避免用任何方式對他們說:「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樣顯得自大又沒必要!
‧要記得,他們仍然需要你肢體上的親近,只是絕對不要在他們的朋友面前表現出來。
‧試著以同理心去了解他們腦子裡所想的。
‧盡量避免常常在孩子面前和配偶爭辯。
‧不要讓自己的問題變成孩子的負擔。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管教家中的青少年,現在他們比以前更需要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