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通用汽車總裁瓦格納就急著發表「繼續裁員」
的年度政策-「今年仍要持續降低人事成本要。」他預測,通用
汽車在美國境內所銷售車輛,五年內就會開始仰賴中國生產;而
該公司去年就已連續關閉了十二座工廠。
資金流動,顯示未來人力的走向,瓦格納說:「降低生產成本後,
公司將把大筆現金投注在業務開展及研發領域。」換言之,通用
汽車的職場裡,美國藍領將被中國藍領取代,而業務與研發人力
則是下一波具有價值的員工。不只汽車業,為因應全球化布局,
即便是經典的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也不得不屈從全球化產業
而重組力量,計畫關閉南威爾斯的生產線,將基地移至中國。儘管
這項決策遭查爾斯王子關切,甚至連英籍奧斯卡影后艾瑪也跳出來
嚴詞抨擊,但是,南威爾斯工廠三百名員工終將另覓生路。
獲利的主機板龍頭華碩電腦,去年12月突然宣布裁掉300名生產線
員工。華碩考量的並不是精簡人事成本,而是調整策略,在裁撤
生產線員工的同時,依然持續增聘研發、行銷及全球運籌相關人才,
「未來在台灣的人力結構,將朝知識工作者發展。」華碩如此表示。
不只是外銷產業,新一波的人力結構調整,也正衝擊著內需產業。
去年底,大都會人壽一舉裁撤所有傳統通路業務員。人力資源專家
認為,保險業務運用知識的戰略統整行銷力量,已超過傳統的「人面」
行銷。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劉靖姍雖不認為傳統通路將被完全取代,但
也強調,「若要避免被新通路取代,傳統業務就得升級自己的知識,
賣其他通路不能賣的『高難度保單』。」
彷彿,當全球化的過程反映在職場,就是工作機會不斷遭到取代
的過程。台大管理學院前院長許士軍分析全球化對職場的影響:
「已經知道怎麼去做的工作,未來恐怕不再需要『人』去操作,
需要『人』的工作,是發掘機會、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的工作,
這就是知識工作。」
長期觀察科技產業人力市場的經緯智庫副總經理林知明,也發現
類似實況,「即使SOP(標準作業流程)很重要,但未來更重要
的人才,是具有特殊生產力,他們的生產力無法藉由SOP仿製,
而是來自於自己專精且豐厚的知識,以及特有的運用知識技巧,
以科技產業來說,像是研發、行銷就是別人無法取代的生產力。」
換言之,在未來職場中,工作機會將簡化為兩個極端,勞力操作,
或知識工作,形成一個符合M型社會的職場生態。而具有價值的
工作,屬於後者。當我們思考全球化及M型社會趨勢底下的職場
挑戰與契機時,無論是來自產業界的訊息或是學術界探索,都指向
明確而一統的方向:必須成為知識工作者。
何謂知識工作者?《思考型工作者》一書的作者、管理大師戴文
波特如此描述他們的形貌,「靠動腦謀生,工作的重頭戲是運用
知識,他們解決問題、了解並滿足顧客需求、制定決策,並與人
合作溝通。」依據職場生態的特性,未來所需的知識工作導向:
戰略思考、跨國適應、多元專業、創意行銷。
隨時不忘自我升級
「當你看到現在大陸年輕人的學習熱忱與積極,你就會有深刻的
體認,台灣工作者如果安於現狀,很快的,就會失去競爭力。」
劉靖姍以人資主管的角度建議:「人資主管當然鼓勵員工進修,
但進修多少課程並非主管評斷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學習態
度』,當主管發現你隨時保持自我升級的意識,對公司來說,你
就是值得期待的潛力股。」
未來需要的四種M型人才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主動提出戰略建議,才能創造
商機。」 經緯智庫副總經理 林知明:「沒有跨國適應力,如何
跟著台商腳步前進世界?」 全球人壽副總經理 劉靖姍:「保險
加行銷、保險加投資……金融業急缺多元專業人。」 所以,「用
創意行銷的技巧表達自己,才能讓你的知識被看見。」
M型人才1
回應顧客需求,升級為……戰略思考人才
大概是教育的關係吧!台灣人比較習慣聽命行事,一個命令一個
動作,也因此缺乏整體性的『策略思維』。」職場環境隨M型
社會化而進入知識當家的時代,藉由策略思維而主動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受重視。「戰略思考能力十分重要!」邱文仁
從「業務工作」開始說明,她分析,早期業務員的工作是以成交
為目的,工作重點是對客戶鞠躬哈腰,「能應酬、會哈啦,甚至
是會耍耍嘴皮」;而在過去幾年,業務型態轉變為「顧問型業務」,
能對客戶提出企畫性想法,提供「包套」的銷售建議。然在不久
的將來,業務再進化,工作性質將不再只是應酬、哈啦或顧問,
而是主動的「戰略型業務」。
主動的態度是關鍵
最大不同,在於被動或者主動。「戰略型業務會主動為客戶發現
問題,並且主動提出最佳解決方案。某種程度上,他們必須像是
各自領域的『專業分析師』,具備這種能力,業務的工作就不是
其他通路所能取代。」邱文仁說,未來的業務人員必須依據市場
最新趨勢,主動對客戶提出最為有利的產品規畫。「廣告業務必
須依照市場趨勢,分析『何時在哪些媒體曝光對客戶最有利』;
理財專員必須知道客戶在何時需要哪些商品、適合投資哪些區域
或產業。」 而戰略思考的基本元素,則包含了三個關鍵的能力:
情報力、專業力、語文力。道理不難理解,既然要分析市場趨勢,
自然需要掌握市場的動態情報,而說到分析,則需要對此領域的
充分專業知識。至於趨勢的掌握與知識累積,當然需要以語言、
文字做為工具,進行最有效率的汲取。
換言之,要提升自己的戰略思考能力,首先就得強化外語能力,
以語文為基礎,大量吸收國外產業趨勢動態及專業知識。此外,
劉至瑞則建議年輕上班族,不妨從「練習」策略思考開始做起,
例如,雖然自己只是小職員,但可以試著想想「如果我是主管,
我會怎麼做?」
用戰略思考布局職場
戰略思考力不只適用於對外的業務領域,內勤工作者為避免遭到
淘汰,也必須養成戰略思考習慣。林知明以科技產業的職場生態
說:「科技業的世代交替速度快,永遠有新技術、新產品,從業
人員在埋首專業之餘,必須隨時分析產業的風向變化,提早因應
未來的趨勢,進行戰略性的職場思考,先行布局。」
林知明舉例,「在LCD螢幕普及後,資深的映像管工程師現在
幾乎沒處可去。在這個產業中,產品或技術是有可能完全消失。」
他建議,科技業的職人應該隨時抬頭看看這個世界,看看產業與
市場上發生了哪些改變,從中分析自己的專業是否符合未來趨勢
所需,宏觀而專業的擬定職場規畫的戰略布局。
不懂英文OK嗎?
從104人力銀行的徵才需求條件來看,每一百個工作機會,平均
約有四十個以上需英文能力。不懂英文,工作機會減少一半以上。
以全球人壽的標準來說,多益測驗450~500分是最基本的英文
能力要求;隨著職級提高,標準也會向上提升。英文的功能不但
是溝通,更能大幅擴增網路學習的空間,是培養國際視野的基本
工具,因此,也是全球化時代的職場基本競爭力。中國城市精通
英文的人口已經超過台灣。如果想在外商工作,英文是最基本的
要求,從面試到Email,完全是以英文溝通。曾有一名求職者來
面試,雖然他的腦筋靈活,專業能力也符合我們的要求,但因為
面試時英文溝通表現不佳,我們還是決定不予錄用。
M型人才2
回應企業外移,升級為……跨國適應人才
全球化趨勢讓企業開始將勞力移向成本低廉的地區,於是企業體內
M型社會的勞力密集端,將是低價勞力者的天下,同時,企業亦開始
需要具有外派適應力的本土知識工作者,做為進軍海外的主帥、參謀。
「不過,適合外派的人力卻沒有同步增加。」人資專家認為:主因
之一在於「多數人不敢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安逸在
自己認為最穩定安全的職場領域而缺乏挑戰的勇氣與信心,不願走出去。」
表面來看,心態問題無法藉由進修學習來立即扭轉,不過,透過對外派工作
所需技能的知識學習,卻能逐步強化自己對於外派工作的勇氣和信心,成為
企業未來最仰賴跨國適應工作者。學習的方向除了想當然爾的外語能力外,
對於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的強化,將是關鍵。
本土企業過去傾向「人治」,相對缺乏「制度」、「標準作業流程」的基本
管理觀念,老闆對於具有國際視野的管理人才也較不重視,在此之下,台灣的
工作者也就缺乏國際觀與管理能力等層面的認知與訓練,這是目前各個產業在
因應全球化而向外發展時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少科技業的case都是這樣,
在台灣沒有管理經驗,卻忽然被派到人生地不熟的拉丁美洲,要求管理一個
墨西哥人為主的生產線,當然會適應不良,無法勝任這種全球化的新工作。」
外語強,還要適應文化
除了管理能力之外,對於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跨國適應力的重要關鍵。
「在全球化的企業生態裡,你可能隨時會和兩個以上國家的人一起開會,就算
你的英語很棒,若不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你還是有可能會說錯話,搞砸自己
的招牌。」劉至瑞舉例,在中國要稱你的老闆是「董事長」、「總裁大人」,
但在美國,「John就是John,不管他的職級比你高多少,你都不該叫他
President John,否則被當做怪人。」總之,會說英語不代表你具有國際觀,
重點還是要多看看國外的企業文化,了解他們的想法。就算不打算離開台灣,
但外商進來台灣的機會愈來愈高,一旦你的老闆變成外商,就要做好跨國文化
適應的準備才行,因為公司不但會要你處理在地的事,也有可能忽然要你處理
其他國家的公司事務。終究,你得和不同的文化打上交道。」
「職能」涵蓋了三個階段層面,分別是專業知識、專業職能以及最高層的領導
管理職能。此外,在「教育訓練路徑圖」裡,除了證照、專業力、核心職能,
領導與管理能力也是重要項目。 因為-成功的管理,能讓你的能力倍數擴增。
在職場上,你不能單打獨鬥,而是必須透過團隊合作來完成任務。經由管理與
領導的訓練,你能知道如何影響團隊,讓自己的想法落實在團隊表現上,提高
自己的能見度。管理靠得是「身教」,要提升管理能力與技巧,不見得一定要
去念EMBA,建議上班族從「學習典範」來進行,找到自己的「心靈導師」,
讓他的管理風格融入自己的理念,從中提升管理的認知與技巧。
M型人才3
回應多功能時代,升級為……多元專業人才
在這個時代,金融業需要大量的行銷人才,行銷人力雖不難找,但是既懂行銷、
又懂保險的人實在不多。」「當你同時擁有兩個性質迥異的專業時,就是,一種
藉由多元跨界學習而創造的競爭力差異化效果。這種能力是為了因應M型社會的趨勢。
舉個例子:稱職的總機會留話,更棒的總機能直接解決大部分的客戶問題;稱職的
總編輯能編好一本雜誌,更棒的總編則是座談會的專業主持人。
多元專長有助人脈
從保險業務的角度分析,保險業務員現在雖然面對銀行、電話、甚至電視等新興通路
的威脅,但如果你不但懂保險,也深諳投資之道,熟悉各種基金商品的特性,那麼你
對投資型保單的行銷競爭力就遠非新興通路所能比擬。一人多功,你不但是保險業務,
也是客戶的投資顧問,職場地位更加穩固之外,多元專業力還能提供了附加價值,
「它可以提高你在職場的人氣指數。」
「聯電工程師Justin出了《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那本書後,大家對他充滿好奇,
覺得他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工程師,瞬間人氣爆增,能見度超高。」所以,不管是
學料理、學音樂、學魔術等,雖然好像和職場專業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些技能都可能
提高你在主管眼中的「辨識度」,拓展辦公室人脈,更有助於職場發展。
金融業重視證照,不只金融專業領域的FSA、CFA等,其他領域如會計師執照、律師執照等,
在金融業中更有加分效果。只是,在服務業,與其看到你的證照,更看重實際表現,擁有證照
不代表你的服務態度就很親切,也不代表能懂得客戶感受。應該說,服務業更重視的是培訓,
五星級飯店與汽車旅館的服務員態度差別很大,這不是因為證照,而是員工受過專門的培訓。
M型人才4
回應反複製時代,升級為……創意行銷人才
當全球製造業產能,紛紛移往勞力成本低廉的地區,「低價化趨勢」儼然成型,要在低價化
競爭當中維持一定的商品價位水準,則有賴於品牌力,這是近年來台灣產業積極發展品牌的原因。
於是,品牌人也就成為最能適應M型社會趨勢的人力之一。
無法仿製的生產力
可惜,台灣卻缺乏熟悉品牌經理的人才。台灣以前做OEM、ODM,是在國際品牌的背後打天下,
自己從來沒有品牌策略思維與操作經驗,因此當國內產業走向品牌化,人才短缺是可以預見的。
而要如何成為未來最需要的「品牌人」?
在品牌愈來愈多的環境下,一個品牌的成功經營,必須要有足夠的創意行銷表現。換言之,
創意力、行銷力,就是品牌經理人的必備要件。事實上,創意行銷力不僅得以運用於品牌經營,
在科技資訊產業與金融保險產業,創意行銷也將是愈受重視的競爭力之一。科技產業注重製程,
一套製程運轉順利後,就能搬到世界各地大量的複製生產,但有兩種工作是無法複製的,即研發
與行銷。兩種工作都仰賴創意,當你是個具有創意的研發人或行銷人,你在科技產業的職場地位
就不必多慮。
台灣人過去不習慣表達自己,缺乏行銷自我的訓練,而這也容易在全球化的職場環境中造成溝通
不良的問題。「當你腦中有了策略性想法之後,你得告訴你的團隊,但你知道怎麼說嗎?如何開頭?
哪裡該舉例說明?哪裡該下結論?這都是有學問的。」如果知識時代的職場價值是知識思考,那麼
學會創意行銷自我,才能讓自己的職場價值被接納、被看見。
- Feb 12 Mon 2007 09:23
賺錢也裁員的時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