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飛蚊症需要看醫生嗎?【撰文/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

飛蚊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它是指眼前有黑點飄動,這些黑點的形狀千奇百怪,
有些如黑絲、有些如魚鉤、也可能是圓圈或者是雲朵,不管病患如何形容,
我們都統稱「飛蚊症」。門診有飛蚊症的病人,最常見的原因大別來說:
1.生理性(佔20%):多在四十歲以下且眼前看到數點,確實只是
眼睛生理性自然形成的雜質。
2.退化性(佔75%):四十歲以上,眼前只有一點,是因玻璃體
退化後與視網膜分開所形成的玻璃體漂浮物被視網膜看見。
3.病理性(佔5%):這時病患感覺飛蚊症有數十點至上百點,這是
代表有病的飛蚊症,醫生主要就是要找出這類飛蚊症,因為這類
飛蚊症對視力的威脅最大。

病理性飛蚊症會因為局部眼睛毛病造成,也因全身性血管疾病而引起,
所謂局部眼睛的病變是指眼底視網膜有破孔,所合併成的玻璃體混雜物
或出血,這種破孔有些會造成視網膜剝離,進而造成失明。病理性的
飛蚊症要特別注意,因為會造成玻璃體出血,甚至會有視網膜剝離,
使得視力受損,這時就需要緊急處理如視網膜雷射甚至手術。

急性玻璃體剝離
這是在門診要特別注意的眼睛急性變化,病患往往主訴飛蚊忽然增加
很多,這時不論之前是否飛蚊症早已存在,也不論是否最近才檢查過,
醫師仍需再次進行詳細地散瞳眼底檢查,這一類病症及檢查在眼科算是
灰色地帶,檢查不清、交代不明,醫病關係往往很容易造成誤解。就算
醫師沒有找到視網膜裂孔或出血,還是一定會交代返診,醫生最常說:
「我現在看眼底沒有破洞也沒有裂孔,但是你要回診追蹤,尤其飛蚊
急遽增加或合併閃電感覺時,必須趕快回診檢查!」病患聽到這種解釋
往往無法理解,常抱怨門診等半天(因為要散瞳),檢查卻一下子。

在此要將很多事實加以釐清,眼球內部佔五分之四體積的就是所謂玻璃體,
出生時玻璃體充滿在眼睛裡面,可說是眼球的填充物,玻璃體發育時體積
變大撐住眼球壁,構成我們眼睛的球狀,這時玻璃體與視網膜是緊實接觸的。
玻璃體是如同洋菜凍一樣的膠狀物質,透明的玻璃體產生雜質,就形成生理性
的飛蚊症。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玻璃體也會有退化的現象,此時膠狀物質會
造成液化,也就是如同洋菜凍的玻璃體體積會變小,由於眼球並不會同時變小,
所以玻璃體與視網膜勢必要分離。70%的正常人在六十歲時就有這種現象產生,
而高度近視、糖尿病、眼球外傷、白內障術後,這種退化就會提早來到。

如果二者安全的分離完全,病患眼前會有一點或一個圓圈的退化性飛蚊症的感覺,
這時玻璃體與眼球壁分離完全,二者之間充滿液體不會互相影響。但是玻璃體與
視網膜在血管、視神經根部、周邊視網膜連接處較牢,有時不易分離,急遽分離
就會造成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或拉扯出視網膜裂孔。在急性分離的同時,
病患往往會有看到閃電的感覺,這就是所謂「光視現象」。也就是說,玻璃體在
退化的時候,如果很平順的度過玻璃體與視網膜的分離,病患最後可能看到幾點
黑點或者眼前一個小圈圈;如果退化不平順,有時就會造成視網膜裂孔出血,
嚴重時視網膜剝離,如果有出血也會讓病患忽然飛蚊症增加很多的感覺,這就是
病理性飛蚊症,所以我們可以說玻璃體的退化,大部份會造成退化性飛蚊症,
但是少部份會造成病理性飛蚊症。

也就是說,就算醫生檢查當時只看到生理性或退化性的飛蚊症,並不代表明天
或將來不會合併病理性飛蚊症,所以定期追蹤與緊急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些病理性飛蚊症是因為全身性疾病造成玻璃體出血而形成,如糖尿病、
高血壓、眼中風等,當控制不良病情嚴重時,有時就會在玻璃體內造成出血,
這時病患就會覺得眼前有嚴重飛蚊症的感覺,通常病患會形容如雲朵狀、
蝗蟲成群或墨汁一團,血量大時甚至眼睛視力整個黑掉。

飛蚊症仍需要看醫生
所以飛蚊症有沒有關係,事實上是「不檢查不知道」,沒有散瞳詳細眼底檢查,
不論病患費盡唇舌主訴飛蚊的形狀、數量、大小與位置,醫生都不可能單由病患
主訴而做出結論。如果已經做了檢查,醫生說沒有問題沒有關係,那也僅代表
「當時」沒問題沒關係,不能說以後絕不會「合併」另外產生病理性飛蚊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