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先生」是一位中年男性醫師,兩度中風之後不幸完全失明,平日出門要倚賴手杖
與妻子的臂膀。但是那天他來到荷蘭提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接受一項實驗:
他必須不帶手杖、孤身一人,走過一道布滿各種障礙物的長廊。
結果TN先生履險如夷,輕巧繞過障礙物,走到長廊盡頭,轉身再走一趟。在場研究人員
先是瞠目結舌,接著掌聲如雷。研究領導人蒂葛爾德博士指出,神經科學家早就知道某些
盲人具有所謂的「盲視」(blind sight)能力,但TN先生的案例是至今最驚人的實證。
相關論文刊載於最新一期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雙周刊。
眼睛接收的視覺訊息經由神經傳送到大腦後,主要由枕葉的視覺皮質區(visual cortex),
其中尤以紋狀皮質(striate cortex,亦稱初級視覺皮質)的地位最為重要。TN先生的
眼睛與視神經其實依然完好,但紋狀皮質在中風過程中嚴重受損,導致完全失明。那麼他為何
還能「看到」事物?
蒂葛爾德博士與其他學者推測,由於TN先生的眼睛與視神經持續接收與傳送訊息,儘管
視覺皮質已經癱瘓,但大腦顯然有某些較為原始的部位,可以處理這些訊息,讓TN先生
不必摸索碰觸,也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位置。蒂葛爾德認為,像TN先生這類盲人如果接受
適當的訓練,將可以發掘腦部某些潛能與技巧,改善生活品質,提高獨立自主的程度。
麻省理工學院(MIT)神經科學家赫爾德說:「這是一種相對而言較為原始的視覺能力,
不受紋狀皮質受損的影響,但是它的神經路徑與運作方式仍有待研究。」正常人或是某些
視覺貧弱的動物,應該也具備這種能力。
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卡斯指出,TN先生的案例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顯示人類許多行為都是
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主導。卡斯說:「人們總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意識活動的結果,我們也是
根據意識來行動。然而真相未必如此,許多行為其實是在無意識領域運作,只是我們不知道
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做。」
- Dec 24 Wed 2008 19:03
失明者也有「盲視」【中國時報/閻紀宇報導】
- Dec 24 Wed 2008 18:33
自調度數眼鏡 全方位看透透[中國時報/陳文和報導]
英國退休教授希爾佛新發明的眼鏡可讓使用者自行調整度數,而這種眼鏡迄已配售
近三萬副至十五個國家,每副才十美元(約台幣三百卅元)。
對於欠缺昂貴的驗光設備與專業驗光師的落後國家來說,這項研究成果無疑是一項佳音。
希佛爾還計畫在二○二○年之前將新型眼鏡價格壓低至一美元,以造福全球窮人。
希爾佛回憶說,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三日下午,他還在牛津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時,曾與
一名同事閒聊光學鏡片的問題,兩人都想知道,假若沒有高價的驗光配鏡儀器與專業技師,
使用眼鏡的人是否能夠自行調校度數?這次腦力激盪觸發了希爾佛研發可自行調整度數
新型眼鏡的靈感。歷經廿多年鍥而不捨的鑽研終於如願以償。
希爾佛根據鏡片越厚則度數越深的原理,設計出堅固的中空塑膠圓形鏡片,內裝可注入
液體的圓形薄膜,眼鏡鏡架可接上特製注射器,藉由調校注射器的刻度儀,可增加或
減少薄膜內的液體量,以調整鏡片的厚薄到適合的度數。完成度數調校後,使用者只要
鎖緊旋鈕即可固定度數、取下注射器,整個過程約只需卅秒。
研發小組指出,使用者只需接受簡單的指導,即可自行調校出適切的眼鏡度數。希爾佛
初期在英國政府資助下於非洲的迦納推行試用計劃,當地一名因視力退化被迫在卅五歲
退休的裁縫,戴上可調度數眼鏡後已可重新為人裁製衣物,估計至少可再執業廿年。
希爾佛與他領導的可調度數新型眼鏡研發團隊,計畫明年在印度展開大規模方案,預定
配售一百萬副新型眼鏡。未來幾年並期望能推廣至每年配銷一億副眼鏡。據希爾佛研究,
全球六十七億人口中近半數需要基本的視力調整。希爾佛不以獲利為目的,期望儘可能
壓低眼鏡的售價以造福至少十億的窮人,這項宏願的最大問題在於資金,據悉他已和一名
印度慈善企業家談妥合作事宜。希爾佛的眼鏡當前最大的缺點在於過度「笨重」,他正
努力改進設計,讓造型美化並成本降低。
希爾佛的突破性新發明意謂,落後國家沒有經濟能力負擔高昂驗光配鏡費用的窮人,將
可不必求助驗光儀器與技師,而取得刻不容緩的基本視力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