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在96年6月宣佈要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電機系教授劉文泰合作,
並於97年初在台、美兩地同步進行第二代視網膜晶片人體實驗,而由交通大學校長
吳重雨領軍的本土研究團隊,則正積極研發另一種更進步的「新世代視網膜晶片」,
希望能夠讓盲人在「看得見」之外,還能「看得清楚」。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林伯剛原本一直認為用晶片讓盲人重見光明是天方夜譚,
1999年得知吳重雨博士已發表了幾篇相關論文,打電話去詢問了解後展開跨領域合作,
並開始將晶片植入動物的視網膜,進行各種測量。這項研究遇到的困難極多,2001年後,
資訊科技進步,加上視網膜的諸多功能慢慢解開,於是視網膜晶片的研究又重新受到關注。

吳重雨博士在研發視網膜晶片時,捨棄用電線連接晶片的較簡易方式,而選擇了較難但
對使用者較方便的光學無線傳輸途徑,還大幅提高晶片解析度,並盡量利用視網膜原有的
處理功能,這些困難工作都拖慢了他們的研究進度,但也使他們的晶片功能更強。由於
吳重雨博士堅持留在這個領域,終於使得台灣的研究團隊,成為全世界少數幾個有能力
發展視網膜晶片的團隊之一。

視網膜晶片主要是取代視網膜的功能,要把訊號傳回大腦,還是要靠視神經的傳導,
所以,若盲者的視神經節已經損壞,例如:青光眼和糖尿病造成的眼盲,目前沒有
辦法重見光明。然而,科學家還不很清楚其他視覺細胞間分辨色彩與運作機制,因此,
現階段的視網膜晶片只能先讓盲人看到很簡單的黑白影像,但對盲人來說已經是從無
到有往前跨了一大步。

視網膜晶片其實是一種「仿生」裝置,由於生物結構的功能非常複雜,隨著科技進步,
晶片功用越來越強大,逐漸可以模仿一部份生物結構的功能,所以仿生裝置的研究在
近幾年逐漸成為顯學。交大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俐如表示,仿生
裝置的應用非常多,除視網膜晶片外,如脊髓損傷,也可以用晶片偵側腦部發出的
「想動」訊號,再代替受傷的脊髓發出「要動」的訊號給肌肉,刺激肌肉依指令動作,
這對安裝義肢的截肢者也有用。
【註】
【1】內文摘錄於:科學人雜誌第70期,2007年12月出刊,李名揚撰文,p.84~p.92。
【2】相關文章已建置於本協會【資訊園地】資料夾,可至協會借閱,或自行上網至
科學人雜誌網站進行流覽
http://sa.ylib.com/previous/previous.asp?YearMonth=200712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揮別台北連日的陰霾,趕往集合處報到,南台灣熱情的冬陽照在臉上,舟車疲累頓時一掃而空。
看著陽光下夥伴們年輕有朝氣的笑容,再見到視障孩子們按捺不住的雀躍,讓人相信---這絕對
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營隊。抵達農場和南區夥伴會師,各隊人馬隨即分組並藉觸摸點字名牌來相
互認識,彷彿電影中ET和小男孩透過手指交談的經典畫面。心的溝通,果真超越障礙的疆界。

由愛盲中、南區服務中心和東海、文藻等大學志工隊輔所組成的團隊,假嘉義縣大埔鄉在寒假
進行多項好玩又略帶難度的遊戲。在地瓜球DIY項目,一雙雙小手奮力搓揉著等比例的水和
原料,一陣忙亂後,食材變化的奧妙盡呈現在圓潤飽滿的作品中。吃著「粒粒皆辛苦」的地瓜球,
孩子們更加懂得珍惜食物和感恩父母做飯的辛勞。

當然,不能錯過農場的大自然神奇寶庫。導覽大哥先詳盡地解說各類動植物知識,再引導孩子們
用手觸摸國寶級黃裳鳳蝶的蛹和幼蟲、用腳試探土撥鼠的地底巢穴、用鼻子大力呼吸剛下過雨的
清新芬多精、用耳朵聆聽五色鳥的嘹亮美聲…豐富的生態教室替都市孩子上了珍貴的一課。農場
恰有另一明眼孩子的營隊,在我們活動時,總有幾雙好奇的眼睛望過來,藏有「我想認識你」的
友善訊息,也許是害羞和不擅溝通方式而卻步走開。本次營隊人數共計25位視障兒童搭配28位
明眼工作人員,高比重的照護人力首重安全考量,日後可在兼顧活動設計的差異性和困難度之下,
邀約友隊進行團康交誼,甚而鼓勵視障孩子主動出擊,對於建立其自信和現實認同應會有不錯的
助益。

明、盲間的同儕互動,正是視障兒童未來社會化的重要開端,了解視障者需求的明眼兒童,會將
正確觀念由下往上影響至父母師長並擴及社會。歡迎有心的家長和孩子大方伸出您的友誼之手,讓
每一回視障孩子認真解讀點字名牌的同時,都能感受到身旁有位新朋友正在微笑。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