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科技大學昨天畢業典禮中頒發「學習楷模獎」給經營管理研究所林文敏、五專國貿科
蕭雨萱等2位畢業生,他們都是重度視障生,求學過程比一般學生更為艱辛,但都展現生命
韌性,以優異成績畢業。

53歲林文敏與20歲蕭雨萱自幼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無法分辨顏色深淺,也無法看到多采
多姿的世界,只要一到光線較昏暗之處,就如全盲者一樣,需靠旁人攙扶,才能前進。

在正修就讀期間,2人雖然都是坐在第一排,但也需透過望遠鏡才能看見黑板上的字,卻從不
因眼疾放棄學習,為爭取好成績,幾乎每晚挑燈夜戰,皇天不負苦心人,2人在今年都以優異
成績畢業。

蕭雨萱獲得國貿科學業成績第1名,她在二技統測中經濟學、會計學都拿到滿分,總分更達
642分,優異成績,應可順利考取國立科技大學。

正修科技大學辦畢業典禮,校長龔瑞璋頒發「學習楷模獎」給林文敏與蕭雨萱。校長勉勵
畢業生,以學無止境的學習態度,繼續編織人生夢想,踏實地去豐富人生旅程中每一個驛站。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醫學和電機兩大領域通力合作下,科學家已可用晶片取代部份視網膜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的
夢想可以成真。這種神奇的視網膜晶片,其原理為何?

視網膜晶片主要是取代感光細胞的功能,把訊號傳回大腦,還要靠神經節細胞,所以若盲者的
神經節細胞已經損壞,例如青光眼和糖尿病造成的眼盲,目前還沒有辦法重見光明。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林伯剛指出,最常見因感光細胞損壞而喪失視覺的有兩種疾病,一種是
色素性視網膜炎,另一種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色素性視網膜炎是一種先天性的基因病變,病狀是感光細胞中的一些蛋白質發生改變,造成
感光細胞退化,接著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也逐漸退化,有時感光細胞旁邊一層負責提供
感光細胞營養並吞噬代謝廢棄物的色素細胞也會退化。

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雖然一出生就得病,但不見得會很早發病,大部份病人約30~40歲間失明。
已知與此疾病有關的基因多達20~30個,目前沒辦法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主要治療方式
只有視網膜移植。

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炎的病人,只要不是在出生後一年內發病,都適用視網膜晶片。這是因為
視神經及視網膜的各部位在剛出生時還不成熟,需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生長完全;若太早失明,
各部位還沒有機會發展成熟,就沒辦法把晶片訊號傳進大腦。

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的一個區域,直徑約0.3毫米,負責中心視力,是視覺最敏銳的位置。
當一個人年紀大了,因為黃斑部長期耗損,會產生不正常血管,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
滲漏、出血,血液不但會阻擋光線照射,而且會流到感光細胞和色素細胞之間,將兩種細胞
隔離,色素細胞就無法供給營養並協助排除廢物,造成感光細胞凋亡;另外這些血管受傷後
結疤也會阻擋視網膜內正常血液流通,同時分泌細胞素並引起發炎反應,這兩種情況都造成
細胞死亡。這就是「濕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會導致失明;另一種「乾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則是黃斑部萎縮,對視力影響比較不嚴重,但時日久了也可能演變為濕式。

交通大學在今年6月宣佈要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電機系教授劉文泰合作,於明年初在
台、美兩地同步進行第二代視網膜晶片人體實驗。由於這種晶片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消息
一曝光,校方馬上接電話接到手軟,有人表示願自費500萬元讓失明的弟弟參加實驗,也有
許多企業表達捐款意願。

第二代視網膜晶片及其前身第一代,都是劉文泰在美國研發的,交大之所以引進這項合作案,
原因是交大校長吳重雨也在研發本土自製的「新世代視網膜晶片」,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需要學習人體實驗的經驗;而劉文泰正好是交大校友,樂於回鄉奉獻。

要認識視網膜晶片,就要先了解眼球構造。眼球由前往後依序為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
和視網膜,視網膜會把經水晶體聚焦後的光,轉成電訊號和化學訊號,透過視神經傳進大腦,
人就能看到影像。不過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視網膜的功能不只是接受聚焦後的光線並傳輸,
在訊號傳進大腦前還可做一些前處理,可以說是大腦視覺處理功能的延伸。

視網膜的構造非常複雜,大致分為三層,這三層結構處理視覺訊號的順序,正好和入射光線的
方向相反。光線射入眼底後,會先穿過透明的外層和中間層,射到最內層的「感光細胞」,
感光細胞把光訊號轉為電訊號和化學訊號,傳給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和
「水平細胞」進行處理,處理過的訊號再傳給最外層的「神經節細胞」。

神經節細胞把各種不同訊號轉換為不同頻率、不同振幅、不同持續時間的「電脈衝」訊號,
傳進大腦,在腦中整合後,成為我們看到的影像。

從神經節細胞下手 :在研究視網膜功能時,科學家發現,若直接以電脈衝訊號刺激神經節細胞,
神經節細胞亦產生反應,將接收到的訊號轉為大腦視覺處理中心能接收的電脈衝訊號,傳進大腦。
但對於給予神經節細胞怎樣的電脈衝訊號,會產生怎樣的視覺,知道的並不多,目前已經確定的
只有兩點,[1]是給予神經節細胞振幅越強的電脈衝訊號,代表外界的影像越亮,由此科學家
可以設計視網膜晶片按照外界光線的強弱,傳給神經節細胞不同振幅的電脈衝訊號。但是對於
不同頻率、不同持續時間的電脈衝訊號代表何種意義,還不是很清楚,因此,現在視網膜晶片
發出的電脈衝訊號都是單一頻率、單一持續時間。

[2]是外界影像在眼睛視線中的位置,與視網膜接收電脈衝訊號的位置「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也就是說,若在視線右上方有一塊光線很強的亮區,左下方有一塊沒有光線的暗區,這個畫面
進入眼睛後,視網膜左下方的神經節細胞,會接收到代表視線右上方亮區的強振幅電脈衝訊號,
而右上方的神經節細胞則因為對應於視線中的左下方暗區,因此收不到訊號。

所知雖有限,但這兩點已足以讓科學家做出能讓盲人重見光明的視網膜晶片。劉文泰開發第一代
視網膜晶片,就是先用微型攝影機拍下外界影像,用晶片將各區域不同明暗程度的光訊號,轉換
為不同振幅的電脈衝訊號,再將這些訊號傳到貼在視網膜正確位置上的電極,讓電極對神經節細胞
放出電脈衝,使用者就可看見影像。

至於傳送訊號的方法是,將晶片轉換過的電脈衝訊號,編碼後以無線電波形式傳給另一個埋在耳後
皮膚下的解碼晶片,解碼後的訊號再沿著埋在臉部皮膚下的電線,通到眼眶,進入眼球,送到貼在
視網膜上的電極。

之所以要編碼、解碼,吳重雨的博士生楊文嘉解釋,由於貼在視網膜上的電極共有4×4=16個,
要送給16個電極的訊號都不一樣,必須編碼後才能透過無線電波一次傳送。

由於只有16個電極,所以使用者看到的其實只是16個亮度不同的區塊,也就是只有16個像素;因為
像素太少,解析度不夠,所以只能看到較大的物體。

另一方面,為避免這16個區塊的面積太大導致解析度太低,必須縮小每個區塊面積,結果又使得
視野變窄,所以使用者必須不斷左右轉動頭部(因為攝影機在眼鏡上,轉動眼珠沒有用),所以用
「掃描」的方式來擴大視野。

另一個問題,就是這種做法完全沒有運用到視網膜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及水平細胞,也
就是影像未經過前處理,所以使用者對影像的一些感受例如對邊緣的判斷、物體運動方向等,可能
比較不敏感。換句話說,目前的視網膜晶片只能取代感光細胞,將光訊號轉為簡單的電脈衝訊號,
直接傳給神經節細胞,所以只能適用於感光細胞損壞的病人,例如色素性視網膜炎、老年性黃斑部
病變等,但不適用於神經節細胞也損壞的病人。

吳重雨表示,視網膜晶片功能這麼有限的原因,是科學家對人類視網膜還不夠了解,而晶片只能
模擬已知的人類視網膜功能;像現在科學家還不很清楚視網膜中間層的雙極細胞、無軸突細胞和
水平細胞是如何運作,甚至連感光細胞中負責分辨色彩的錐細胞的運作機制也不了解,自然無法
做出模擬這些細胞功能的晶片。

現階段的視網膜晶片,只能先讓盲人看到很簡單的黑白影像,但對盲人來說,已經是從無到有,
往前跨了一大步。 【完整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 12月號】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