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喪失視覺的同時,大多數認為的生活技能,最先想到就是解決個人需求,也在固定空間內
自在生活,例如:室內行走、如廁、清潔、穿衣、吃飯……等個人照護事項。缺乏視覺生活
是否意味著要脫離視覺環境?在3月11日聽到日本發生9.0強震,立刻讓我想起911攻擊事件,
雙子星大樓在短時間倒塌的重大災難,一則報導視障者因導盲犬引導幸運逃生的新聞,當時
多數人著重在導盲犬是項有效率的視障行動輔具,但身為訓練者的我,始終好奇這名視障者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收集環境訊息、分析、決策、執行逃難計畫,順利離開災難現場。

我們都知道導盲犬並不知道逃生路線,而是依據視障者的指令行動,而災難報導指出人類若要
在災難中存活,僅有幾秒鐘的時間決定逃命策略,想必這名視障者必然有極佳的環境訊息掌控
能力,否則無法逃離現場。當然,我無法實際求證該名視障者的行動規劃歷程,但從過往與
視障者相處的經驗,也可略知一二。視障展現掌握環境訊息能力,例如:有人會在出席會議時,
很自然先瞭解會議講台布置、貴賓席位、自己與貴賓、講台位置,主要演講者與重要貴賓的
座位分布,以便在聽講時面對這些人群,中場休息時跟會議參與者進行意見交流。有人在外出
住宿時會詢問櫃台住宿飯店設施位置,包括:逃生位置、餐廳、健身房、游泳池、三溫暖。
有人透過口語(或透過電話)描述,協助其他朋友(明眼者與視障者)熟悉環境設施、瞭解
操作流程,被協助者能透過口語指令順利進行操作。這些生活內容,常見於一般視覺社會,
視障者運用獨特掌握環境訊息能力,生存在視覺社會環境中。

為了培養國小低年級視障學員主動觀察環境訊息的能力,我們訓練學員參與沒有明眼者協助的
團體生活,也在團體禁止弱視者協助全盲者。例如:要求學員快速記住教室環境與桌椅擺設後,
要求學員集合成一個圓,之後要求學員搬動自己要坐的椅子,圍成圓圈。

剛開始學員們僅能注意到自己與隔壁的位置,也有人站在原地等待、也有人不發出聲音,導致
團體成員始終無法為成圓圈。老師提醒學員們使用運用資訊測量彼此距離,例如:空間定位與
規劃、觀察人群腳步聲、說話交談聲,注意同伴間的相互關係。學員們在練習後,在充分溝通
交流資訊下,可以從最初以老師為圓心的定位,後來變成不需要老師為圓心的定位,可以自成
一個圓圈進行討論。

後來又要求學員依照老師指令進行分組。學員要記住自己的組別,帶著自己的椅子找尋組員,
並到達不同的指定位置,進行分組討論。這些在視覺社會中,常見活動討論景象,在不使用
視覺時,也能使用不同環境訊息達成定位,執行工作。

試著回想一下,視障者在一般社群環境中,是否桌椅位移都讓明眼者代勞,視障者通常都是
跟著明眼者位移,或是直接被帶到安排好的位子,視障者幾乎很少參與環境的變遷的歷程。

接下來更進一步訓練學員們結合環境訊息,應用溝通技能達成團體任務。我們安排(小明、
小花、小橋、小強)四位全盲成員共同完成文宣出版品封裝,成員們被要求共同討論如何
分工內容(摺紙、放入信封、封口、塗膠水、蓋印刷品字樣)。

小明、小強與小橋,三個人爭取塗膠水,小花則不發表意見,四個人都沒意識到任務完成的
重要性,只想凸顯自己需求。老師再次提醒學員這是團體任務,學員們不甘願地討論起工作
分配。

分配工作後,四位成員沒有注意作業動線的流暢度,大家還是坐在原位,沒有調整工作座位
的意願,老師提醒學員思考工作流程,學員們開始討論作業流程與座位。學員要在執行任務中,
學習觀察彼此工作速率、學習瞭解彼此性格與能力優劣對工作成效的影響……等,從簡單作業,
可以理解視障者對環境訊息解讀與掌握,不再是熟悉個人物品、精熟個人操作範圍、熟悉空間
及固定擺設家具,而是因應生活目的,綜合人事物相關的環境訊息,展現出參與群體活動所應
具備調適能力。

訓練生活用餐禮儀時,我們安排6位國高中視障學員共同用餐,除了適當使用餐具外,確實掌握
同桌者方位、餐點、餐巾紙或調味品位置,還要能尊重視覺社會禮節,在傾聽談話或回應交談
內容時,禮貌地臉部面對說話聲源。

用餐中的傳遞餐點、調味料、餐巾紙,有他人需求罐裝調味料或餐巾紙,學員要展現出主動告知
該項物品的位置,或主動傳遞該項物品。這些動作是在視覺生活中,最容易被明眼人代勞的生活
細節,卻是視障者最重要練習環境資訊掌握的場域。為讓視障者資訊掌控能力應用於家庭生活上,
讓國高中視障學員練習籌辦節慶相關家庭聚會,讓學員們分享過去參與聚會經驗,討論聚會用餐
與活動的場地、分工、經費預算與親友邀請,讓視障學員規劃、管理、金錢控管,經歷籌備過程
與體驗成果。在實境練習掌握環境資訊技巧,學員們表示已較有信心---在家庭活動與學校活動中
表達自我意見。

對於環境掌控的最大挑戰,就是外宿旅行---離開自己熟悉環境與物品。於是,我們舉行台南三次
外宿訓練,讓孩子熟悉陌生場域(廁所、床鋪、衣櫃、樓梯、大廳),練習掌控環境資訊技巧。
通常是先派一個學員進入觀察,他要口述觀察環境的狀況,讓另一位視障者瞭解。剛開始學員們
僅能說出大目標,例如:馬桶、浴缸、床、書桌。要求學員們仔細描述家具定位與生活日用品,
如:電話、茶杯、吹風機、牙刷、肥皂…等,透過練習觀察周遭人事物相對位置,學員們漸漸
養成擷取環境資訊的習慣。在最後一次外宿,讓視障者練習環境資訊實際應用在生活內容中。
6個視障國高中學員共兩女四男參加,在鄉下四層樓獨棟建築,視障學員要依據生活所需,負責
分配住宿盥洗、購買食材與製作早餐。這次的目標是在最少協助下,探索認識環境、分配住宿
位置、安排盥洗時間、自己起床吃早餐。剛開始進入民宿1樓入口時,全盲學員一男一女先探索
2樓,回報的訊息是,客廳沙發,桌子,廚房,可以猜出約略是客廳餐廳廚房在一起,卻不知道
物品彼此的相對位置,使得其他四名視障者,得花一些時間自己摸索位置。另一組學員探索三樓,
回報:一張大床、一張兩人床墊、一張桌子、椅子、一間浴室,四樓還有一張大床、兩張單人床、
一間浴室。

在老師的提醒下,學員們意識到有四男六女要入住。學員們花20分鐘討論分配床位的事情,看似
簡單的數學計算聽起來很複雜,原來學員們討論時,只想到與自己同睡的人,並無法思考其他成員
床位配對。相同的情形也出現在安排洗澡順序,大家都擠在同一時間洗澡,有人要求要洗一小時。
討論過程中,老師不時提醒學員聚焦主題,傾聽並分析他人提供資訊,重要的是要作出行動決策。

學員們共同決定早餐吃吐司夾蔬菜熱狗配奶茶,早上備餐時,食材已全部被搬到桌上一個角落,
白吐司、牛奶、蔬菜盒、熱狗、冰紅茶、紙杯、學員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這場沒有明眼協助
的早餐要如何進行?為解決取用物品,學員們練習測量桌面大小,有人說100cm、有人說70cm、
最後達成協議用自己的手或手臂測量描述大小,所有人終於達成桌面尺寸與規劃的共識,讓食材
分布在不同學員位置前方,需要拿取時使用口語尋求夥伴傳遞不同食材。

我們看到的情境是,視障學員隨時使用掌握變動資訊的能力,順暢且有效率拿取與歸位物品,也
沒有發生物品掉落、翻倒的事情。其中三位學員很積極詢問老師與志工用餐情況,想要幫忙備餐、
倒飲料,這不就是每天明眼親友詢問視障者的對話情景。

從小空間位移大到使用民宿設備,從簡單分工到看似容易早餐備餐活動,讓我們清楚看到視障者
有行動前的規劃準備歷程。視覺社會經常見到這些活動,明眼者多數資訊可用視覺來吸收、區辨
與分析環境中人事物。不同的是,視障者在環境中綜合其他感官知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靜態位置辨識能力、迴聲覺、障礙物覺、運動肌覺、平衡/加速/減速的感覺),運用資訊快速在
大腦中整合資訊與區辨資訊,作出行動決策。由訓練的歷程中,我們也觀察到,日常生活依賴明眼
協助的視障者,在主題聚焦、資訊整合與問題解決都相對更加緩慢,由此可見---視障者缺乏生活
經驗,直接影響掌握環境資訊能力,更嚴重影響到個人環境反應能力。視障者與家人共同居住、與
同學或同事共同生活,生活環境的周圍多半能得到明眼人協助,曾經有一名視障朋友跟我說,這個
世界又不見得只有我一個視障者,我只要開口很多人會幫忙,幹嘛凡事自己來。

由訓練視障者的經驗看來,過多協助反而減低視覺障礙者對環境觀察與資訊掌握能力。這更提醒我
---視覺障礙者並非與視覺環境隔絕,生活技能訓練應依據個別視障者獨居或共居需求,訓練使用
「非視覺技能」以增強視覺環境觀察的敏銳度,充分享受生活在視覺環境下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hsiao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